你家隔壁,假如搬来一个新邻居。
家里挺穷,日子过得乱七八糟,还跟外面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有牵连。
现在,他火急火燎地跑来敲你家门,说:“哥们儿,商量个事。把你家后院的墙给我开个口子呗?我想从你这儿走,出去做点小生意,赚点钱糊口。”
你会怎么想?
门一开,是方便了他。可他家里那些麻烦,会不会顺着这个口子,溜进你家院子?
这道题,不好答。
现在,我们国家就面临着这么一道选择题。
这个邻居,就是阿富汗。
这扇想开的门,就是瓦罕走廊。
门外,敲门声挺急的。塔利班重新上台后,经济快崩了,急需一条路连接咱们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市场,好喘口气。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东边,投向了那条窄窄的、夹在群山里的瓦罕走廊。
可我们这边,却迟迟没点头。
为什么?是咱们不近人情吗?还是另有隐情?
这事儿,得从几笔最现实的账说起。
咱先不聊那些大的,就算一笔最现实的账,一笔关于“钱”的账。
瓦罕走廊在哪?帕米尔高原,外号“世界屋脊”。那地方,平均海拔四千多米,空气稀薄得能让你走两步就喘不上气。一年里,有将近八个月是大雪封山,别说车了,有时候连人都过不去。
塔利班是说他们修了条路,听着挺振奋人心。
可那叫路吗?
说白了,就是一条在没下雪的时候,勉强能跑车的土道。真要让大货车、集装箱跑起来,搞成一条现代化的物流通道,那得是什么工程量?
得修能扛住冻土和地震的公路、铁路,得建口岸、拉电网、铺设通信光缆。在那种地方干这些,每一米都是拿钱堆出来的,而且是天文数字。
这笔钱,谁来掏?
就算我们出于人道主义和长远战略,咬牙掏了。建好之后呢?每年巨额的维护费谁来出?在那样的极端环境下,一条路今天修好,明天一场暴雪、一次塌方,可能就废了一半。
这就像个无底洞。
为了那点不算明朗的经济收益,去填一个深不见底的坑,这笔账,怎么算都不划算。
钱的账算完了,再来算一算另一笔账。
一笔关于“命”的账。
这比钱的账,要沉重得多。
阿富汗,除了战乱和贫穷,还有一个甩不掉的标签——“金新月”。
这个名字听着挺美,却是全世界最主要的毒品产地。全球最大规模的鸦片种植,就在那儿。这几年,冰毒产业也异军突起。
现在,你想想一个画面。
瓦罕走廊这扇门,一旦大开。
它会不会成为一条全新的“毒品高速公路”?
各种各样的毒品,会不会顺着这条最便捷的通道,源源不断地渗入咱们的新疆,再流向全国?
我们国家为了禁毒,付出了多少代价,牺牲了多少缉毒警察的生命,才换来今天相对安宁的环境。这个口子一开,可能让我们几十年的努力,毁于一旦。
塔利班是下了禁毒令,态度很坚决。
可问题是,在他们国家经济崩溃,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,你让那些农民不种能换钱的罂粟,去种卖不上价的土豆?
这禁令的实际效果,全世界都捏着一把汗。
我们不能拿自己国民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,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承诺。
除了毒品,还有更直接的威胁。
“特洛伊木马”的故事,咱们都听过吧。
阿富汗现在什么样?联合国的数据说得清清楚楚,超过一半的人口需要人道主义援助。说白了,就是等着救命粮。
这种情况下,你突然在边境开一个通往富裕邻居的口子,会发生什么?
极有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难民潮。
管理难民,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,会给我们的边境地区带来沉重的社会和经济压力。
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。
最怕的,是那些极端分子、恐怖分子,会混在真正的难民里,像“特洛伊木马”一样渗透进来。
谁能火眼金睛,把他们一个个都揪出来?
一个都不能漏。
因为只要漏进来一个,对我们新疆,乃至整个国家的安全,都可能是灾难性的。
所以,你看,摆在眼前的“拦路虎”就有这么多。
修路的成本是天价,毒品渗透的风险是致命的,难民和恐怖分子的威胁是现实的。
这每一个,都足以让我们在开门之前,犹豫再三。
但说到底,这些看得见的风险,还不是最根本的原因。
最根本的,是我们对那个想开门的“邻居”本身,缺乏最基本的信任。
我们信不过现在的“守门人”。
塔利班,并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。
它内部派系林立,各种势力还在暗中较劲,为了权力和地盘掰扯不清。今天这个派系说了算,明天可能就被另一个推翻了。这样的政权,本身就不稳定。
我们怎么能把一个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通道,交给一个自己都还摇摇晃晃的政权?
更要命的是,也是我们底线中的底线——它和“东伊运”那些恐怖组织的关系。
直到今天,塔利班也没有拿出实际行动,和这些以分裂中国为目标的恐怖组织,做出彻底的、令人信服的切割。
嘴上说得好听,承诺“不允许任何势力利用阿富汗领土威胁邻国”。
可行动呢?
那些恐怖分子,依然在阿富汗境内活动。
这就好比,你那个邻居嘴上跟你称兄道弟,保证不让你受欺负,可他家里,就藏着一群天天琢磨怎么撬你家门锁的小偷。
你敢把后门的钥匙交给他吗?
不可能的。
国家安全,是我们的命根子,容不得半点含糊,更不可能寄托在别人的口头保证上。
这份不信任,不仅来自当下,更来自历史。
因为在瓦罕走廊这片土地上,我们曾有过一道深入骨髓的伤疤,一道一百多年前的血痕。
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在一百多年前,瓦罕走廊,本来就是我们的土地。
那是在1895年,我们还是大清。
当时,在西边扩张的沙皇俄国,和在中亚殖民的大英帝国,为了避免自己的势力范围直接碰撞,就在地图上动起了手脚。
他们背着我们,私下里签了个协议,硬生生地把咱们的帕米尔高原一部分领土,包括整个瓦罕走廊,划了出去,塞给了阿富汗。
目的,就是为了在两个强盗之间,搞一个缓冲地带。
整个过程,清政府毫不知情。
自己的领土,就这么被两个外人,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,送给了别人。
这是何等的屈辱!
这段历史,像一根刺,扎在我们心里。它时时刻刻提醒我们:在主权和安全问题上,绝对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,一寸都不能让!自己的门,必须自己看,自己的事,必须自己说了算。
正是因为有这道旧伤疤,我们才对今天的局势,看得格外清楚。
也正是因为看得清楚,我们才在十多年前,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当时不解,但今天看来却无比高瞻远瞩的决定。
那是在2009年。
当时,美国正在阿富汗打反恐战争,打得焦头烂额。他们找上门来,提出了一个“请求”:希望借道瓦罕走廊,为他们在阿富汗的军队提供后勤补给。
这个请求,被我们干脆利落地拒绝了。
为什么?
因为我们当时就已经看透了。美国那套打法,根本不可能从根子上铲除恐怖主义。他们只是想利用这个地方,实现自己的地缘战略目的。一旦目的达到,或者代价太高,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拍屁股走人,留下一个更烂的烂摊子。
把路借给他们,就是引狼入室,后患无穷。
后来的事,全世界都看到了。
2021年,美军在喀布尔机场仓皇撤离,那狼狈的景象,彻底印证了我们当初的判断是何其准确。
我们顶住压力,拒绝了一个世界头号强国的请求。
这不是赌气,这是基于历史教训和现实分析的战略清醒。
所以,兜兜转转,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。
阿富汗的这扇门,我们到底开不开?
其实,答案已经很明显了。
在安全风险远大于经济收益的当下,在那个“守门人”还无法被信任的情况下,在恐怖主义的威胁还没有被彻底铲除之前——
这扇门,不能开。
这不是我们胆小,更不是我们不愿帮助邻居。
恰恰相反,这是一种对我们自己的人民,也对地区和平稳定,真正负责任的态度。
这扇门并非永远上锁。
但打开它的钥匙,不在北京。
它在喀布尔。
阿富汗需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,去铲除自己国土上的恐怖主义毒瘤,去建立一个稳定、包容、能让所有邻国都放心的政权。
只有他们自己把屋子打扫干净了,挣来了这份宝贵的信任,这扇通往繁荣的门,才有可能真正打开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配资行业四大巨头,免息配资炒股,配资知名证券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